9游会培训基地建设方案十篇

  新闻资讯     |      2024-05-05 20:53

  9游会1、当前纺织行业技能人才短缺,尤其是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纺织职业院校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人才培养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全国范围内各职业院校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没有统一规划,现状和质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2、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基地建设是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础性工程。各职业院校和职工培训机构应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大意义,为行业发展提供新动力。在纺织服装职业院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把一批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强,实习设备先进的院校同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效益良好的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双方的培训优势,资源共享,形成产学一体的培养结构,更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培养和就业。

  1、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要立足行业,服务企业,发挥纺织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重要作用,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机制。以提高企业劳动者职业能力、有利于技能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在全国逐步建立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训系统,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远程教育手段的培训网络。

  2、培训基地建设和总体目标是:经过2―3年的努力,在全国重点建设5个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培养能力强、教学质量高,能在全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培训基地。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20个左右主要面向产业集群的培训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网络,为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基地的专业设置覆盖全行业所有的工种,培训内容基本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培训中心主要根据区域产业需要进行选择,全国重点建设的5个基地要根据全国需要进行布点。

  (2)精心选点,重在建设。培训基地主要依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建设,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相关企业也可以作为基地进行建设。基地建设要注重培训条件的改善,更要注重培训捌度和模式的完善。

  (3)以在职职工培训为主,职业院校在校生为辅,结合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职业资格鉴定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重点提高技术工人的专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4)实行行业和地方共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不同类型的学校和机构,包括民办学校和企业,参与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鼓励培训基地在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中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1、拟设立培训基地的单位提出申请,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估确认后,正式挂牌成立。培训基地是纺织服装行业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机构,也是职业院校师资培训的主渠道。基地和所在单位隶属关系不变,有关培训业务方面,接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指导。

  (1)制定培训方案,并将《纺织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鉴定方案备案表》及具体方案报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

  (2)培训基地根据当地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并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的要求对企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各工种岗位对技能等级和技能水平的要求。

  (3)培训对象为:企业在职人员、职业院校学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象以及下岗再就业人员。

  各培训基地根据培训方案进行宣传发动,组织企业职工进行申报,积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实施培训,接受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的指导。

  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考核结果复审核对,按照规定核发相应职业技能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技能人才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业绩(标准)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分别设定考核有关项目并组织实施。

  1、加强领导和组织机构建设。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成纺织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在具备条件的院校设立人才培训基地,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本地技能人才培养和鉴定工作。院校要高度重视基培训基地工作,要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此项工作。校内要有专门负责培训的院(系)和其它管理部门,并配备得力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2、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改革。各培训基地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和行业人才的特点,实行灵活多样的招生、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要跟踪职业教育的最新发展动向,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并以此指导基地的教育工作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引进具有地方特角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并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应加强实践教学,重视技能训练和教学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注意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方法的学习。

  3、加强培训基地教师队伍建设。各基地要选配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强的教师从事培养培训工作,并采取有力措施,稳定队伍,不断提高其全面素质。在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聘任、培养培训、考核待遇等方面保证其权利和义务。

  4、加强培训基地实验实习条件建设。各基地要为培训任务提供良好的实验实习设备和场地,不断改善实验实习条件。要为参加培养培训的学员(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1)具备岗位规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适合培训需要的教材;各种短期适应性培训要具备教学计划和授课提纲:工人的技术等级培训必须按国家制定的技术等级标准进行;

  (2)有熟悉企业情况、水平较高的兼、专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总数不低于40人,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不超过40%;

  (4)有满足要求的培训场地,面积不低于10000平方米。教学设备仪器总价值不低于1000万元,培训能力不低于400人次/每年。

  以建设学习型农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按照围绕重点、贴近实际、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注重实效、提高质量的要求,走小型化、专业化、现场化、经常化培训之路,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负责、镇村联动”的推进方式,全县培训农民1万人,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610人,职业技能培训5070人,农村妇女、农村党员、农产品营销、农村经济组织管理等农村人才培训1320人(各责任单位培训任务详见附件1)。

  1.完善设施建设。建立2个以上标准化培训教室,配备电脑、投影仪等先进教学设备;完善农民学院培训展示窗口,窗口有专用电脑记录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和参训学员电子档案。

  2.优化师资力量。按不同专业或同一专业不同培训阶段所需的师资要求,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教师资源,并面向社会聘请外来专家及技术能人,建立一支培训专业与教师高效对应的师资队伍。

  3.编写优质教材。针对脐橙、生猪、蔬菜、油茶等农业实用技术,电车制衣、电脑操作、建筑工匠等职业技能以及农村经济管理、农村文化等农村人才培训要求,在6月底前编写一批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技术资料和教材。

  4.规范培训档案。每期培训做到有培训通知、培训计划、培训名册,有师资安排、教案图片及其它培训活动记录。每位参训学员有培训证书、培训教材,有电子和纸质档案

  5.创建职业基地。围绕生态工业园、物流产业园、旅游产业园就业需求,在落户园区的企业内创建3个以上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基地做到有牌子、有实训记录、有相关图片、有参训学员档案等。

  1.镇农民培训中心:每个培训中心配齐电脑、投影仪、电视、VCD等相关设备,建好镇辖区内所有参加县责任单位组织开展的农民培训参训学员电子档案及农村人才、劳务输出人员电子档案。

  2.村(社区)农民培训室:年新农村建设所在村及镇辖区内每个县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均要建立农民培训室,培训室要配备电视机、VCD等设备及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做到有场所、有桌凳、有基本教材、有活动记录、有学员档案。

  在生猪、脐橙和油茶三个产业方面各规范创建1个实训基地,基地做到有牌子、有实训技术教材、有技术能人担任教师、有培训活动记录、有参训学员培训档案。

  1.生猪实训基地:要求设在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能运用生猪“三零”(零疫病、零污染、零药残)养殖技术引领科学养猪的养殖场。(责任单位:县农粮局)

  2.脐橙实训基地:要求设在种植脐橙1000亩以上,脐橙长势良好且进入丰产期,能够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果园。(责任单位:县果业局)

  3.油茶实训基地:要求设在种植油茶1000亩以上,茶树品种优良并长势良好,充分应用丰产栽培技术的油茶基地。(责任单位:县林业局)

  每个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要组建一个以上农民(生产、生活、文化、娱乐或民间事务等方面)小型学习组织,做到学习组织有场所、有牌子、有成员名单、有组织章程。每个组织每个月开展学习活动1次以上,并有开展活动的记录、图片等资料。

  1.加强组织,强化调度。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会议由县培育新农民工作领导小组召集,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讨论研究培育新农民工作重大决策、重要事项,以及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镇、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按时高质高效完成全年培训任务。

  2.整合资源,统一培训。继续推行“四整合”培训机制,在全县统一安排部署下,按照各培训责任单位报送培训计划、县统一下达计划安排、培训责任单位会同各镇组织输送生源、农民培训学院进行培训、农民培训学院与培训责任单位推荐就业的运作机制进行培训。各培训责任单位要与各镇、县农民学院做好沟通衔接,每期培训均要做好资料建档(包括培训通知、人员名册、培训教案、培训图片、培训记录、参训学员电子〈或纸质〉档案等),资料档案应相互吻合。县农民学院、各镇培训中心、村(社区)培训室、实训基地应有一整套培训资料档案。

  3.筹集资金,加大投入。按照“政府拨一点、责任单位让一点、用工单位出一点、社会筹一点”的思路,构建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四位一体共同筹资培训的投入新机制。整合“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雨露计划”及其他单位部门培训资金用于年新农民培训工作。同时,各镇安排年培训资金不少于3万元用于完善镇村培训网络建设,县财政安排培育新农民专项资金用于奖补县农民培训学院及村(社区)农民培训室开展培训工作。

  4.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各培训责任单位要根据各自的工作任务,将培训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期数、培训内容、培训天数,并将培训计划交县农民学院,农民学院要整合全县的培训任务结合各培训项目的要求,制定全县培训教学计划,并开展培训活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方案,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要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具体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所需教学条件以及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建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但是传统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先上完理论课,再进行相应课程的实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相关知识未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往往学生实训时,理论课内容已经忘记。第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根据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学习,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第三,课程教学内容未能与职业岗位工程内容相一致。所以急需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制定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基于工程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应当如下。首先,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行业情况调研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与已毕业的本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比例、工作岗位及专业知识需要等情况;2. 请企业老总们来校参加专业设置的研讨会,提出本专业课程设置看法与对学生的要求等;3. 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走访,了解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及急需专业人才。其次,专家及专业教师根据对行业调研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本校建筑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对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即确定课程体系。最后,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专家分析该岗位群的各岗位的主要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形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此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领域及相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行业专家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再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与确立施工员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比如:施工准备阶段的“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阶段的“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等等。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来构成施工员岗位行动领域。

  选择典型职业行动领域中有教学价值的并考虑建筑工程的施工特殊性、复杂性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影响,将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形成了“课证融和、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专业学习领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基本能力课程,二是专项能力课程,三是综合能力课程。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在实施中实训室建设是关键。实训室的建设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平台,在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统筹规划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有力支撑。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在项目建设期内规划设计校内实训基地(下设4个校内建筑实训中心),使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3000㎡。建立一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满足岗位实境训练的需要。其中建筑施工实训中心、建筑识图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实训中心、建筑施工实训中心满足专门技能训练的要求;建筑施工管理实训中心满足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还建设了25个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一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满足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基于工程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是按照行业调研、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等流程进行的。从2008年开始我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筑工程专业几门课程分别获得省、市级精品课程;发表关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论文数篇,申请校级课题1个。大部分的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所培养的学生获得企业一致认可。

  [2]陶素连.基于工程过程导向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8).

  [3]徐善状.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J].中国电力教育,2010.

  探讨档案职业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必然涉及谁来保证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在档案职业培训方面要发挥经费支持、政策要求等多种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专门的培训机构实施培训。此外,受训者所在单位还应该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条件支持v此因素相对较小,可以不重点考虑w。因此,档案职业培训质量的保证者,就既包括政府v管理主体w,也包括培训机构v实施主体w。政府部门主要包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等,其中档案行政部门是档案职业培训的直接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则主要包括各级档案干部培训教育中心、档案学会、设有档案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由于质量保证有政府部门和培训机构两个主体,而两个主体在作用和功能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就保证主体这一维度,可以把档案职业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分为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和以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两种s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包括经费、政策、制度、机构等保证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行政管理层面的体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包括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效果评估等实施过程及其管理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实施机构层面的体系。本文对两种质量保证体系及其相应的质量管理文件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法规建设。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立法还不够健全,没有从法制上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在档案继续教育方面,1997年国家档案局了《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此后,各省也都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制订了本地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方法。从内容上看,这些规定和办法主要是关于档案继续教育的性质、对象、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规定,从效力上来看,它属于行政规章,其效力要低于行政法规。因此,国家档案局和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档案继续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立法对各类档案专业人员在继续教育中的权利、义务、时间、内容、经费、保障措施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使档案职业教育培训做到有法可依,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档案职业培训机制。目前,我国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由档案行政部门主导,各级档案干部培训中心承担档案职业教育培训职能,档案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参与培训活动。这一培训模式是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其优点是计划性好,便于集中资源办培训,缺点是社会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随着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以及档案管理技术、方法、理念和手段不断更新,传统的主要以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的档案职业培训模式,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政策保障、教学方式等方面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教学质量表现不尽人意,较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档案工作现实的需要。因此,要加快档案职业培训模式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档案行政部门为主导的档案职业培训体制与机制,向政府宏观管理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档案职业培训模式与机制转变,培育档案职业培训市场,推进档案职业培训模式市场化和社会化。档案培训机构作为独立质量主体进入档案培训市场,平等竞争,以优质服务取胜。

  (三)建立培训机构质量评估与资格准入制度。档案职业培训市场化和社会化,还须档案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培训市场进行督导检查,政策引导。档案行政部门要建立培训机构质量评估与资格准入制度,设计一套科学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现有的档案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管理制度、学习效果等进行定期评估、认证,以确认其质量水平。对质量评估合格的培训机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资格证明,准许其从事档案职业教育培训。建立档案培训机构退出机制,质量评估认证不合格的培训机构,档案行政部门应及时对其批评、警告,屡次未能合格的,撤销其培训资格。持续规范的培训质量评估和资格准入评审不仅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不合资质的机构进入档案培训市场,还可促使培训机构加强自身建设,改善质量管理,提升培训质量。

  (四)建立非终身制的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于档案行业缺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影响了档案部门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还导致档案培训机构和参训人员缺乏提升培训效益和质量的压力和动力。从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推行职业资格认证的条件。国家档案局应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纳入档案立法范畴,制定档案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并依据这些标准设计出具体的考核办法。档案工作者通过资格认证,就可获得档案职业资格证书。以再认证制度代替档案职业资格终身制,明确规定档案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过了有效期就要对档案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再认证。认证机构依据申请者的专业工作经历、教育培训水平、专业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服务、学术写作成果、课程考试成绩等几方面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分数合格者就可以通过考核,再次获得资格证书。档案职业资格证书不仅体现了档案继续教育的成果,使参与档案继续教育并取得优秀成绩的档案工作者获得了资格证明,同时也是对档案培训机构教学质量的考核检验,促使培训机构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五)建立档案培训教师资格认证与持证任教制度。师资队伍建设,是档案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保证的关键。建成一支以兼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是符合职业培训特点的成功做法。我国档案职业培训的兼职教师主要是来自各级档案行政部门的专家型领导、来自高等学校的档案学教授、来自档案杂志社、档案学会的专家,来自档案工作一线的优秀档案工作者。这些兼职教师有较深的档案学术修养,但缺乏高水平教育技术和授课艺术,有的还不了解档案工作现状和实际情况。而档案职业培训的性质特点决定了教学人员应具有成人教育培训方面的经验,通晓培训内容,理解培训目标,具有足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的知识和技巧。因此,档案行政部门要建立档案培训教师资格认证与持证任教制度,加快步伐开展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兼职教师经培训考核后,凡符合任教条件的,由省档案局批准发给兼职教师证书,方可从事兼职教师工作。建立兼职教师进修培养、科学研究、考核管理、资格复审制度。档案行政部门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对档案兼职教师进行跟踪管理,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和复审。

  (六)加强档案职业培训教材建设。培训教材建设是档案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工作做得如何,培训内容是关键,培训教材是支撑点。档案职业培训应从上岗培训与继续教育培训两方面,根据不同层次培训对象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档案行政部门应设立教材专项基金,用于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由国家档案局组织档案教育中心、档案学会、高等院校的档案学知名专家学者成立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教材的规划、编写、审核等工作。省市档案局根据本地区档案工作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编写出版教材参考资料,制作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课件。编写的教材应反映国内外最新档案学理论与工作实践最新成果,突出成人教育的特点,并符合受训者的实际需要。

  (七)加强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的科学研究。档案职业培训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档案行政部门应通过课题立项、经费资助等方式组织研究力量开展档案职业培训科学研究,探讨档案职业培训的科学规律。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人员在职学习的动机、策略、规律;档案人员专业成长阶段划分,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档案人员的发展需求、所面临的困惑和所关注的问题、期望得到的帮助等;档案职业培训的性质、目标、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条件设施等。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档案职业培训的规律与特点,为我国档案职业教育培训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八)设立专项经费,提供发展保障。发展继续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大力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国家应设立档案职业培训专项经费,地方各级政府必须明确界定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拨款项目和数量,并真正落到实处;参训档案人员所在单位可以分担部分培训费用,尽量减少参训人员个人所需承担的费用。

  (九)完善档案职业培训激励机制。档案在职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持久力来自于广大档案工作者的认知度和自觉执行力。各级档案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档案工作者参加职业培训的内部动力。

  1.让档案培训与单位和个人利益相关联。将档案职业培训与相关单位和个人利益挂钩,会产生直接的外部激励作用。建立档案人员培训考核、登记制度和学员学习档案,把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资格培训的情况及考核结果计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上岗任职、评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和必备条件。将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作为对单位档案工作年度评估的考核指标,与单位档案工作评级选优挂钩,必将激励档案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做好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2.创设有利于档案专业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为档案专业人才成长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和实践锻炼平台,鼓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攻读硕博学位,或者进修某一相关专业;逐步实施带薪进修制度和进修加薪制度。设立档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遴选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实践锻炼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档案工作中增长才干,成为优秀的档案专业高层次人才。加大档案科研工作的组织力度,设立档案科研专项经费。对热心档案业务研究的档案工作者要及时给予课题立项、经费申请等方面的扶持,促进档案工作者刻苦学习、努力实践,把自身潜能调动与开发出来。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评审奖励制度,进一步提高奖励金额,扩大奖励覆盖面,对杰出的档案专业技术人才授予荣誉称号,以激励更多的人加入档案科研创新行列。

  (一)预防为先,实施档案培训教学全过程管理。继续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培训水平及学习成效不宜制定统一标准,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容易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因此,仅仅依靠对培训结果的考核评价不足以保证培训教学的质量,必须对培训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档案职业培训教学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计、方案设计、效果评估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就是要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一方面以预防性的活动控制教学全过程,避免发生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失误时也能及时地作出反应,通过调整和改变教学质量监控措施,有效地纠正失误。

  需求分析。为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培训服务质量,必须首先调查了解学员的需求,并针对学员的需求进行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影响档案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的因素很多,如我国档案政策调整变化及新标准出台,新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领域的应用,学员的岗位职能、行业背景、知识结构等等,都将影响档案职业教育培训当前和潜在的需求。需求分析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进行分析;需求分析的方法包括确定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客户访谈、专家咨询等。

  目标设计。培训目标应基于档案职业培训的需求分析。确保档案培训项目有明确的目标群体,培训目标依目标群体的需求而设计。档案职业培训目标应涵盖档案理论知识、档案职业道德与价值观、档案操作技能。培训目标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策划的基础,同时也是测评培训效果、提供信息反馈的依据。学员和教师应充分理解培训目标并了解如何达成目标。

  方案设计。培训方案包含培训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时间安排等内容。教学内容应与培训目标相匹配。目标确定后,聘请培训项目领域中学术造诣较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档案专家担任教师,由专家设计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时间安排等工作计划。培训内容可以由几门课程组成,应确保课程之间内容编排合理,逻辑层次清晰,每一门课程支持不同的培训目标。同时,培训内容应反映档案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符合国家档案工作规范。教学方法应适用于目标群体,除了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规律,还应考虑档案队伍中非档案专业学历比例大,人员流动频繁等特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多样化,满足不同学员的不同学习风格。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应使学员有机会积极参与,使教师、教学内容及学员之间充分互动。

  效果评估。学习效果评估是档案培训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培训项目研发的内容之一。培训结束后,要认真组织培训考核,形成培训成果,实现以考促学。培训目标决定对受训者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考核评价形式包括:口头考试、书面报告、培训机构内部组织或外部组织的标准考试、以及撰写考察报告、工作方案、研究论文与学习心得等。

  (二)关键在学,强化主体积极参与和积极转化。培训是教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培训的效果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教是外部条件,学是内在的根据,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档案职业培训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教育培训对象有着较高的文化程度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他们的学习具有自我导向、以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经验参与、以问题为中心、以追求实效为目的等特点。根据大量研究和实践的总结,笔者发现在档案培训中,学员的积极参与与积极转化是关键性因素。档案培训机构在教学与管理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培训过程。积极参与主要反映在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伴交流。积极转化体现在学员学以致用,及时地把自己所学所悟转化为档案工作的新理念、新技能,改进自己的工作,提升工作绩效。

  (三)按需施教,加强档案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档案职业培训应与档案事业发展需求紧密相联,以档案工作需要来确定培训目标和方向。培训机构要重视培训需求分析,了解档案工作者最关心、最薄弱、最需要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技能水准的档案人员设计相应的培训方案,使相应的学员得到相应的培训,让教与学相契合。一是更多采用专题培训模式。一次短期培训安排两三个专题,一个专题针对一两个实际问题,传授者说得清说得完,受训者也因学习内容“单一”而学得透。二是探索开展培训自学和远程教学。远程教学和分散自学可以由学员自行安排学习进度、学习时间,把握学习重点,让培训更具针对性。档案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适合远程教学和学员分散自学,问题研讨和技能培训适合现场集中授课。三是逐步加大实训教学力度。当前档案培训对技能操作的实训教学重视不够。档案培训现状是“应知”教学有余,“应会”培训缺失。应提高实训教学在档案培训中的比重,使之在档案培训中的课时比重达到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

  (四)以评促建,积极开展培训质量自我评估。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对培训工作的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建立有效的回馈圈,是档案培训质量保证的重要方面。除了档案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监督以外,培训机构自我评估也是改进质量的重要手段。自我评估是以培训机构为主体,自己组织的对机构内部教学活动进行的各种评估。自我评估是培训机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培训机构通过自我评估,能及时掌握自身培训工作状况,增强质量保证意识,有效达成培训目标。对培训结果评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学员的满意度进行评估;二是对学员学习结果进行评估;三是对培训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除了对结果进行评估以外,对输入因素的质量作预先评估审核也很重要。对培训方案、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经费等因素,都应该组织档案专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审核评估,合格的才允许运行,不合格的进行修改调整。自我评估要制度化,评审后要有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估结果要与奖惩挂钩,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升质量的目标。

  质量管理(即质量保证)是通过文件和活动两种形式实现的。文件是承载质量内涵的文字表述和文本,包括制度、流程、标准、表格、记录单等。质量管理活动是依据文件、运用文件进行管理的活动,包括质量的规划、测量评估、控制改进等。因为质量管理活动离不开质量文件的引导,因此质量文件十分重要。当前,档案职业培训在质量文件建设方面比较薄弱、不够完备。因此,加强质量文件建设是完善档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档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内容包括:①质量方针,是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比如有的定位于“培训高水平档案创新人才”;②质量目标,是管理层提出的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比如学员满意度超过90%、课件提供率100%;③质量标准,它包括政府的政策制度和培训机构内部的质量标准,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度包括: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办法、档案培训机构质量评估与资格准入制度实施办法、档案培训教师资格认证与持证任教制度实施办法等;培训机构内部的质量标准包括:培训方案质量标准、培训课程质量标准、培训师资质量标准、培训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培训效果评估办法等;④质量信息,即培训活动各方面各环节的质量信息,诸如学员学籍卡、学员出勤率、学员成绩登记表、培训满意度、培训活动记录等。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修订既要深入行业企业广泛调研,又要结合本学院专业办学条件设计制定。根据专业调研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接轨”,提升本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甚至引领区域产业行业发展。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合,根据职业岗位群系统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设计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种课程类型,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和培养模式,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安排。建立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能力培养、培训与考核体系,实施“课证结合”改革,实现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由本专业建设的专家指导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经本系部审核批准、教务处审核、主管院长签字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要全面、结构应完整、表述应准确、行文要规范。经审批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开展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专业建设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结合行业、企业及专业教学等方面反馈的信息,将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最终构建出独具本专业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

  1.行业企业调研。专业教师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选取饮料制造、汽车制造、安全等典型行业开展企业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年大量环境安全事故凸显,引起国家和企业对环保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广大企业对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这一新兴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广东省内企业数量较多,尤其是外资、合资企业约占全国30%,外资、合资企业及重点污染行业均非常重视设置工业环保与安全管理部门,工业环保、安全与健康(EHS)人才备受该类企业青睐。企业中EHS岗位的高职学历人才比例约占20%,从学校招收应届生约占60%。

  2.专业教学调研。专业教师对同类专业院校、教育专家进行了教学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全国培养缺口较大,广东省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更是凤毛麟角,远未能满足企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行业教育专家还强调,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体现环保、安全、特种设备、消防、卫生等岗位群;根据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合理整合教学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训课程,拓展职业资格证书领域,应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1.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主要面向企业环境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EHS)部门、环境健康认证咨询机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基层环保管理部门、基层安监管理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从事企业环境保护、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企业环境安全健康认证咨询、环境监察、安全监察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管理人才。

  2.就业岗位群。本专业招生对象为普高生或三校生,修业年限为三年(两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主要就业岗位(群)为: 企业环境安全健康(EHS)管理人员、环境安全健康认证咨询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监察人员、基层安监部门监察人员等。

  3.构建环境、安全、健康“三方一体”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分析EHS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需求,根据工作过程导向构建本专业环境、安全、健康“三方一体”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

  4.学分制及职业资格证要求9游会。本专业实行学分制,推行“双证制”,学生必须修满学分并获得职业资格证方可毕业。本专业必考职业资格证书为ISO14000&OHSAS18000内审员资格证,选考职业资格证书为特种作业管理(操作)证、初级急救员证、消防员证、污水处理工证、水环境监测工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可置换公选课学分。

  5.实践教学要求。根据高职教育重视实践技能培养的特点,按“工学结合”的要求探索独具本专业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图1)。本专业实践教学按照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在校一、二学年结合专业课程安排企业参观、课程实训(实验)、集中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第三学年重点培养综合技能,安排不少于16 周的顶岗实习,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

  本专业通过“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初步建成环境/安全管理实训室、工业安全实训室、环境应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及一批校外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基地。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包括“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环境建设、实训室管理文件建设、实训教学文件建设;同时,根据工业环保与安全专业岗位具有专业性、复合型、广泛散布于企业等特点,还要开拓更多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确保一年校外顶岗实习与校内实训在内容上有机衔接、环境上互为补充,共同完成实训、实习等内容完整的实践教学要求。

  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专业教师培养计划,强化高职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参与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及专业授课,保证学生职业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按照“政校联动、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本专业将通过与当地政府联动,依托环保行业优势,逐步与广东省内环保、安全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类型企业、EHS咨询与认证部门广泛建立联系。以实质性项目为牵引,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本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本专业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1]肖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11):39-40.

  [2]罗先进,黄霞春,葛庆,周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创新——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成教育研究,2011,(6):111-112.

  随着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花费巨资建设实训基地,紧跟人才市场发展变化,加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力度,期望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掌握最新工程技术的企业和社会急需人才。各高校的出发点都非常明确,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实训基地如何构建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高额投资能否达到建设初衷,如何避免实训基地摆样子、走形式,如何充实实训内涵、提高实训质量,如何科学评价实训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训基地如何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实训服务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等内容的纲领性文件。我院建筑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多次研究、讨论,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施与质量控制、施工组织与管理、成本控制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建设行业一线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等岗位就业。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职业岗位需求,积极完善“双证书”制度,以造就建筑企业一线需要的“精施工、会管理、懂设计、通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工学结合的“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指搭建一个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平台;“二”指构建毕业证和上岗证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三”指通过三阶段工学交替,实现三级能力递进,达到“零距离”就业。三级能力指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如图1所示。

  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了11门学习领域课程,每一门学习领域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代表一个专向能力,因此形成11项专项能力:施工图识读与会审、建筑材料监测与应用、建筑施工放线、施工安全预防与监控、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砖混结构主体工程施工、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建筑防水与装修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整理与归档等。

  按照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以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依据,创立专业综合实训,包括工程招投标训练、施工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预算、项目实施监控、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等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综合实训,努力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教学情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1门学习领域课程都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需要真实工作任务的实训室或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需求见表1。

  综合能力培养需要建设的实训室有工程招投标、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施工建造实训室。为培养学生的顶岗能力,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于是,形成以下建设思路:(1)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结构模型;(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材料检测中心;(3)将施工建造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鉴定中心及施工员等资格认证中心和企业的职工培训中心。

  我院作为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既要考虑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控制建设成本。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以下建设方案: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结构拔地而起,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通过利用大型的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强大建模功能,能建立起全面逼真反映建筑结构的模型,还可通过设置不同的材料、实常数、单元类型等参数,快速、有选择地展现所要观看的构件或细部构造。

  通过编制apdl程序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达到如下的预期目标:完整地、全仿真地建立整个建筑的结构模型,包括基础垫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真实地显示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各种钢筋的形状、弯勾位置的定位、钢筋弯弧内半径、钢筋的锚固、钢筋的层次关系等,都必须与真实的结构完全一致;能确定钢筋的下料长度;能统计混凝土的体积;能统计不同种类钢筋的体积;能显示施工缝的位置等。

  建筑工程有其独特性,不仅受季节、场地限制,而且技术含量高的还属隐蔽工程,施工完毕后多为不可见。数字式三维仿真建筑模型是以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为蓝本,进行1∶1的全真建模;可设置混凝土为透明的而钢筋则为彩色非透明;可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训或进行建筑翻样。

  仿真建模系统将提供一个巨大的仿真演示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施工、预算等功能,使建筑视图与施工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明白。

  我系已与武汉广益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该中心定位于在石家庄周边承揽检测任务,同时为我系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该中心成员以武汉广益公司的试验检测人员为主,同时由我系教师指导配合,以后实行以我院优秀毕业生为该中心的主要技术力量,我系教师为指导的模式,同时兼顾教学与业务开展。并且可以聘请广益公司的技术骨干来我系进行授课与实训指导,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我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开拓了渠道。

  建设目标与实训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学生专项技能训练需求。该检测中心建成后可方便我系在校学生开展建筑材料检测与验收、力学性能试验等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包括水泥基本性质检测、混凝土基本性质检测、砂浆拌和物基本性质检测、常见建筑材料力学性能试验、钢材拉伸、冷弯试验及钢筋焊接试验等检测内容;能够满足本系建工、造价、监理、钢结构、建装、室内六个专业相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2)强化施工生产性实训环节。按照建筑施工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以及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与之相适应的施工建造实训项目。利用该检测中心开发施工建造取样与成品检测、工程质量与施工现场检测等实训项目,确保学生通过技能训练熟练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任务的高度融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该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我院提供了600m2的场地,武汉广益咨询公司已投入了近100万元的设备,设备调试已完成,建筑工程等专业学生将于近期在此中心实训。

  在建设数字化三维结构、生产性检测中心的基础上,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建设测量、施工、管理三类方向的综合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中心主要实训室建设方案见表2。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要成为技能鉴定、就业培训的多功能基地。我院是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已在建设厅指导下开展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行业资格鉴定工作,因此,我们力争将建筑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建设行业职业资格鉴定基地。与质监总站合作将建筑工程检测实训中心建成质检员、取样员等职业资格鉴定中心。与石家庄市就业服务局合作将建筑工程施工实训中心建设成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再就业培训基地,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

  2008年,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在我院设立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该基地旨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学校共同建设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平台。该基地于2009年2月成立了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召开了基地建设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参加企业达38家。

  校企双方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在各委员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聘请成员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将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导下,进一步扩大基地成员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员企业达到100家,以保证专业建设的需要。

  实训基地建设是三级能力递进培养体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我院三维数字化建筑结构模型软件、校企合作生产性检测中心以及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三个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基本上满足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培养的要求。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根本,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彰显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近年来,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选择了“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试点,立项了吉林省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复杂程度逐渐增加,控制系统日趋先进,这使得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被高度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和技术管理工作凸显重要。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但是,根据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市场掌握的初步情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的技术人员,无论是从人才的质量上,还是队伍的数量上均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对省内外生产企业的专业人才市场进行调研中,通过现场座谈会、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该专业岗位群结构、技术队伍基本状况、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方案改革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性信息收集。其主要信息点包括:(1)关于培养目标;(2)关于人才规格;(3)关于专业口径;(4)关于知识结构;(5)关于能力培养;(6)关于学制。经过对上述信息点的提炼和综合分析,确定了“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

  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宗旨是打破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思路,在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解析、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优化的教学内容安排、强化的专业技能训练,突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综合素质教育,解决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问题,更好地实现教育对社会的服务功能。

  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包括人才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系;构建技术应用能力强、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具有相当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勇于创新、乐于探索的开拓意识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重点是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要明确“按照人才市场的需求,把握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培养高质量技术紧缺型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理清“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技术领域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依据确定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的基本思路;建立“构建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和鲜明专业特色的具有较强适应性、针对性、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即由人才市场调研入手,准确地把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岗位和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构建人才规格。在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设计人才能力要素的构成及所需的知识支撑和训练方式,从而合理配置知识结构、选择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条件,完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形成科学的教育运行机制。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只有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以从事机电设备维护、检修、质量监测、故障诊断与处理、设备运行技术管理与生产管理方向的基层技术人员为目标,以中小型企业中机电修配厂、机修车间的工段长、技术员、质量检查员为基本岗位。其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机电设备维修行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机电设备维修行业生产第一线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机电设备维护、检修、运行与管理等方面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人才规格定位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构建。人才规格从根本上讲应包括基本素质、从业能力和社会品质等方面。在基本素质中包括了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关于业务规格,在以就业面向的岗位所应具备的从业能力为基本依据的同时,应考虑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拓展,以保证继续学习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根据对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分析,结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研究本专业学生在知识培养、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方面的现实要求,确定了专业知识配置框图及解析系统、专业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框图及解析系统,即以对应关系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框图和解析表。其职业能力分为: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将每项专业能力或基本素质进一步细化形成能力要素,对应着每一单元能力要素匹配知识支撑,最终将知识支撑组合设置为课程。这样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依据的逆向性开发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关于课程设置与整合

  在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前提下,课程的设置是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专业特色,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最大程度地体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服务于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原则。在建立课程体系中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调整与重新组合。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公共课必须、够用的原则;二是职业基础课精选、实效的原则;三是职业技术课的针对性、实用性原则。据此,对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与整合。同时科学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尽可能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尽可能减少课程门数,避免了知识重复与交叠,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模式,切实保证课程设置服务与能力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成功就业的人才,关键强调的是职业能力。突出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能力训练方案,是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方案》改革的研究重点亦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层面,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实训。每个层面上既注重现场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又注重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把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与能力训练相互融合、教学做统一,在课内教学中加大了课程实训学时,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得以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中级维修电工、高级钳工技能鉴定考证工作。《方案》中,实践教学总时数达894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2%。课题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训练方案编写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教材》,在各实训环节中付诸使用。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机电设备检修实训基地建设,并组织构建了职业技能鉴定实施方案。

  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虽然强调相结合,但实际运行中的“脱节”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是将实践环节规划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其中认识实习属参观性质的走马观花;毕业实习多数是为毕业设计收集素材;真正解决专业实践的是生产实习,但往往这一实习安排的时间集中,涵盖的内容又多,效果非常不好。更主要的是实习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完全背离了课程实践的应时性。据此,必须打破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相对独立的体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应时效,构建相融交汇的教学模块。在教学中把讲授和训练有机结合,该讲就讲、说练就练,有相当部分职业技术课和专业课均可在实训基地进行,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实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能力培养要求穿插融汇成一个教学单元,由主课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学生在教室和实训室交替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

  专业方向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制约这个问题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在现场生产岗位调查中发现,管理体制上机电是不分家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人员应该是机电并举、两项全能。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企业生产的管理中,机械与电气是有分有合而技术人员则各有侧重。其二,是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周期为3年,单靠在校内的各教育环节中完成机械和电气两个专业方向的全部能力训练是不现实的。研究认为,机电设备维护与修理可设定两个研究方向,即“以机为主、以电为辅”方向和“以电为主、以机为辅”两个专业方向下的教育模式。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课题研究,践行了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过程,相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工作在高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5).

  林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决定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包括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内容、实训内容、师资水平、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等。这些要素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林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林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能型和管理类专门人才、“双证”人才。高职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完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毕业时要取得“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因此,根据林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对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列改革。第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按照“必需、够用”的要求,改革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四,突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改革实训体系和实训内容;第五,构建“学研产”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培养学生综合的就业能力;第六,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及其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导。

  我国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新兴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快速增长等,都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改革现行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和突出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学院加大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起了新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有效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新的教学管理框架下,动力机制的建设内容涵盖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考核制度、工资分配激励制度、“双证书”学生培养制度、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双选制度、考教分离制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等;教学运行机制的建设内容涵盖了教学运行的组织与管理、理论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运行的日常管理、教学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运行的协调管理和教学运行的监督管理等。

  同时,依据新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学院对实训教学、理论教学和产学研结合等工作实施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以激励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根据“按照社会需求设专业,按照能力要求培养人才”的原则,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学院开办了10多个高职专业,即林学、园林、园艺、生物技术、观赏园艺、木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贸易和会计等;并且依据行业或职业的能力要求,研究和制定了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几年来,学院探索建立了“121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包含3个子方案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1213”人才培养模式包括:“1条主线”,即坚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高技能人才特有的知识结构9游会、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且把这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个体系”并重,即坚持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重,并且要求2个体系都为技能和能力培养服务;“1个网络”,即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网络;“3种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课程教学方案、技能培养方案和综合能力培养方案3个子方案。

  “学研产”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三方的互惠、双赢。因此,学院建立了有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我院教授参加的高职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学研产”结合工作。

  “学研产”相结合,就教学单位来说,侧重点在“学”。“学研产”相结合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训教学、科技开发等方面予以充分体现。目前,学院已建立了73个校外产学研教学基地和12个校内实训基地。

  例如,建立的基础生物实验教学和研究中心,既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又承担科研任务,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该中心现有教师5人,其士1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2名;还有实验技术人员3人,实验实训教师19人。目前,中心负责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生物化学、遗传育种、植物组织培养、病理学、昆虫学等7门课程的实验实训,承担全院生物类专业学生的62项基本技能、42项必备技能和24项综合技能的实验实训任务;同时,主编或参编教材和其他著作20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82篇;现有在研项目共计17项,已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5项。

  再如,建立的林木优良品种研究园,栽植了我院教授庞金喧等科研人员研究选育的石林刺槐、鲁榆、窄冠白杨、窄冠黑杨、窄冠黑青杨等优良林木品种。其中,“白杨派新无性系――窄冠白杨1、3、6号”于1992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窄冠黑杨、窄冠黑青杨的选育”于200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年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该园的科研工作和林木良种生产与管理工作,其生产、管理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和提高。

  “学研产”相结合,为在校大学生认识社会、接触行业和企业开辟了窗口,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研产”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训练,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通过综合实习,练思想、练作风、练本领,练毅力,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创新精神;二是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通过实习帮助学生找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间的差距,从而明确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高职教育中,安排理论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理论课程;基础理论课为实践服务、为培养能力服务。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传授“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提供能力培养所需的理论。因此,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基础理论课可以不按学科的完整性开设,但是要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群)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并为实验、实训课的教学提供必需的理论基础。

  学院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确定了理论课程的设置方案,即“宽平台+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宽平台”是指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某一单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技能课程类、专业能力课程类4部分构成。“活模块”涵盖了一个职业群中多个职业所对应的“综合模块”,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以供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未来的社会需求自由地选择。“多方向”就是提供一个必修的主专业方向和几个选修的辅专业方向,以培养跨岗位、跨专业的应用技术人才,为学生顺利就业服务。“人本位”是指课程的设置方案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例如,学院在建设部级精品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的过程中,按照能力培养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对原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构建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体系;按照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了国内第一部集理论教材、实训教材、电子教案、助教课件、助学课件、试题库、资源库等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开发了一套全新的以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综合实训与考核评价体系,突出了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培养。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学院对实训体系、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建立了院级公共课实训教学中心、系(部)基础课实训教学中心、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等7个实验实训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训教学中心由原基础部、园林系、经管系的微机室组成,生物技术实训教学与研究中心由原来的植物、生理、微生物、昆虫、病理、组织培养、育种等实验室组成,基础课实训教学中心由原来的化学、物理、语音等实验室组成。此外,在林学系、园林系、园艺系、经济管理系设立了4个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的管理范围包括专业课实验室、温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

  实训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实行竞争上岗;实验实训技术人员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任务实行教师竞课,动态管理。职业技能鉴定由学院负责组织,各项技能考核由各中心负责实施。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因此,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进高校,下企业”等方式,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以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3年来,我院有计划地送出50名教师攻读学位或参加专业课培训学习,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8名、硕士学位的30名,送到其他高校深造的8名。同时,24名教师和1名专职实训技术人员通过了相关的高级职业技能鉴定;20名教师和8名专职实训技术人员通过了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

  此外,学院还聘请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为兼职教师,以充实实训师资队伍。

  学院的院内实训基地非常健全,既有隶属于7个实训教学中心并由其直接管理的实验实训室26个,也有隶属于学院的树木园和实训苗圃,分别包括园林、装饰规划设计与模型室4个,林学、园艺、园林、花卉日光温室与智能温室10个,园林实训喷泉1个、园林盆景园1处,园林、林学实践教学圃2处,林木良种研究园1个,标本室8个。其中,树木园占地76亩,现栽培木本植物91科680余种,被称为“华北第一园”;实训苗圃占地260亩,每年接纳学生实训3615人次。目前,学院的院内实训基地完全能满足生物类专业实践课教学的要求。

  例如,经过几代教师和历届学生几十年的共同努力,学院建成植物、树木、土壤、昆虫、病理、鸟兽、造林等7个颇具规模和水平的标本室,存藏标本74000余份,为实践教学和学生的技能培训提供了实物。植物标本室始建于1952年,现藏有蜡叶标本150科、560属、1500多种,20000余份;苔鲜标本50科、135属、286种;液浸标本375种。其中,有我院教师发现的植物新种2个,新记录11个。该标本室经中国科学院认定,列入中国标本名录一书,命名代号为SDLS。

  加强院外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训,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学院也非常重视院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现有已签协议的药乡国家森林公园、东营市阳光园林有限公司等院外实训基地12处,以及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等较固定的院外实践教学点60余处,能完全满足学院学生校外实训任务的要求。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突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目标,学院建立起一套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培养制度,包括能力与技能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计划表、实训教学大纲、实训(验)项目单、实训(验)项目报告和实训(验)项目卡等一系列实训教学文件。

  学院通过研究和实践,构建了“一书多证”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一书多证”,即“毕业证书+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职业资格证+其他技能证”。同时,在能力本位思想的指导下,明确了“宽实践平台+活技能模块+多技能方向+能力本位”的实践教学设置方案。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40%-50%。实践教学设置方案与理论课程设置方案既相对应又相对独立,有利于学生在已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技能培训任务。

  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是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计划和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因此,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学院积极联系部级、省部级和地市级三级技能鉴定站,为 高职学生组织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目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已涵盖了林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园艺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园林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技术等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证书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等。

  例如,2005届627名毕业生中,通过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核的有597人,占毕业生人数的94.6%。其中,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82人,占13.7%;考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515人,占86.3%。

  一是循序渐进式。一年级以配合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为主,安排一定时数的认识性操作,使学生接触生产、认识生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二年级在安排实验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训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使其初步掌握各生产环节的技术要点,实现“能动手、会动手”的目标;三年级以实训为主,结合专业课程,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在运用的过程中掌握实际的生产技能。

  二是综合式。按照职业或岗位群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以每个工序为环节安排工艺全流程的实验实训。学生通过整个工艺流程的实践,对将要从事的行业或岗位的能力要求有了较深的了解。

  三是顶岗式。在学生完成基础和专业的实验实训后,直接安排学生在将来要从事的实际工作的岗位上见习实训。通过顶岗见习实训,学生转变角色,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身份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自己的综合技能和素质,缩短了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期”。

  (1)进一步加强2012年度条件建设项目乡镇检测技术培训,提高检测人员检测水平;

  (2)指导2012年条件建设项目乡镇农林技术推广服务站完善收集归档相关资料;

  2012年组织发改、财政等相关单位对2012年度条件建设项目乡镇进行了县级自查验收;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条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根据根据市农业局《关于转发2013年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和延伸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区实际,制定了《2013年市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1、组织科技指导员进村入户,助农增收。选派了我局30名科技人员为科技指导员,遴选了300名科技示范户,每名技术指导员指导10户科技示范户9游会,每名示范户带动10户农户。科技人员为每户示范制定技术指导方案,进村入户,进行指导,了解该户的基本信息、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等并做好记录。指导科技示范户认真填写科技示范户手册,做好记录,总结经验,进行推广;

  3、建立5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其中,1个有机高粱示范基地,1个杂交高粱基地,1个优质稻基地,1个设施蔬菜基地,1个九狮柚基地;

  4、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2014年1月7日,区农林局派出34名农技人员到市农业科技培训学校参加了为期5天的知识更新培训。学员们认真学习,参加了结业考试。34名学员均通过认真学习和考试答卷,全部考试合格,取得了合格证。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新技术推广的重要环节,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措施。今年,市局下达我区新型农民培训任务10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任务10万人次,接受任务后,围绕我区产业发展,制定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培训责任。在开展培训时,除以重点产业的生姜、甜橙等种植技术进行培训,还积极拓宽培训内容,开展了养殖培训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培训,截至6月完成新型农民培训638人,为任务的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