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游会邗江区3所学校获省教育厅表彰

  师资体系     |      2023-12-05 00:09

  9游会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2022年中小学思政育人特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和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优秀基地名单。江苏省邗江中学和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获评“2022年江苏省中小学思政育人特色学校”,扬州市邗江区第一中学获评“2022年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按照国家课程学科设置标准,在高一至高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每周2课时,在高二下学期开设《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程,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平台开设《思想政治》选修课程,《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在高一时专门开设,每周增加1课时。在教材上统一使用教育部编写的部编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校关注教师成长发展,实行青年教师初训制度,通过师徒结对、随堂听课、教学研讨、课堂展示、参加各类研修以及比赛等,加速了教师的个人成长;通过骨干教师研修制度、专任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重点打造“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梯队,组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

  学校积极探究“道德课堂”下“读思议论”课堂教学模式,“成长教育”下的“自主导学”教学规则教学改革,迈向“指向高阶思维的普通高中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践行“发现精彩的自己”的办学思想通过教学改革,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伙伴共生”,使课堂成为师生“知行合一”的主阵地。在“云上探究、步入情境、自主联结、评析创新”四个环节中,重视生活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凸显多重混合学习的“交互性”和“趣味性”;重视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重视活动型课程的开发,在任务群设计中实现目标与活动的“联动”;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主动探究,在学习成果展示中凸显多元化的高阶思维,使学生深入实践体验,感悟认知、思辨认同、理性分析、行为践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真知指导下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线.开发知行合一的校本课程

  一直以来, 学校基于学生多元发展及个性化需求,紧扣育人目标和学科特色,开设了综合性、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完善“小课堂与大社会”,构建“思政第二课堂体系”。

  基于中学生领导力社团的卓越青年教育课程。以学校社团为依托,融合美术、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培养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领袖精神,彰显当代青年的力量。过去几年来,学生们立足地方特色,开展了扬州剪纸、杖头木偶文化、扬州园林的传承与保护的主题式研究;对扬州早茶的传承与改善、扬州口袋公园建设提出了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大运河扬州段、扬州市古巷的研学设计与实施相关项目研究成果在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展示活动中,连续三届获特等奖,获多个一等奖和个人奖。通过中学生领导力课程,学生在“沟通”“协作”“展示”“分享”中相互交流促进,提升了自身综合能力和素养,促进了公共政策的改善,增强了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模拟政协社团的公民教育课程。以学校社团为依托,融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以政治教师为主、地理、语文、历史、数学、生物等多学科教师参与,通过模拟人民政协的提案形成过程、同时模拟和体验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议事规则以了解和体会中国特色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四个自信”,引导青少年在新时代争做有责任有担当的未来青年。过去几年中,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发现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完成数据分析、提出可行建议、自主撰写调查报告,先后完成并提交了助力职业教育数字化、完善运河沿岸城市红色教育基地、完善社会卫生服务站、整治城市夜间室外光污染等提案,积极参与全国模拟政协展示活动,多次获得“优秀提案”“优秀调研报告”“最佳社团”等荣誉称号,学校在2022年的全国模拟政协比赛中获得“最佳组织奖”荣誉称号。

  基于《时事热点追踪》、《法律与生活》、《国际议会制辩论社》、《瞰远社》的时事政策教育课程。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社团的双重平台为依托,培养学生主动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坚定四个自信,提升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所需的各种调查、分析、研究、展示演说和辩论的知识和能力,主动了解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作为扬州市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成员单位,邗中人将探索“学科融合、学段融通、生活浸润、班团队融会、家校社协同”的大思政课程建设:

  1.学科融合。从课程资源整合、课程体系建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融合教研等方面开展学科间的协同育人科研;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式研究。定期开展学科间的研讨会、集体备课、学术沙龙、教学观摩等活动,深挖各科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各学科育人资源,找到学科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立德树人要求间的结合点。

  2.学段融通。利用扬州市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平台,定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打开学段通道,实现在教材、教学、评价、实践、师资队伍、保障体系等全方位融通。

  3.生活浸润。在生活中浸润思政教育,建立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平台,有利于学生以生活的眼光、生活的视野、生活的方式,体验、澄清、认同、内化核心价值观,引领自觉践行,从而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4.班团队融会。班主任引领学生以项目学习为依托,组建校内项目学习小组,创新学习方式,助推学生深度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班级成长共同体;校团委牵头成立学校服务志愿者小分队,参与图书交换中心、学科知识答疑中心等场所工作,参与各类检查,如跑操评分、环境卫生检查、自习秩序检查等等,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或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或者是居住地点的便利,成立各种各样的道德成长研修小组,利用假期走进农场、走进社区、走进社会,深入研究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学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5.家校社协同。根据家长的需求,邀请有关人员传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促进家校共育。在思政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应互为补充,互相协同,形成合力,从而提升育人效果。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的力量,如吸引曲艺、剪纸、木偶等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联合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市航空馆、高校专家等,为学生呈现非遗文化、生物技术、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多元内容。

  学校致力打造“联动型”师资队伍。一是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建立教师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机制等多种措施,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等平台,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二是打造思政教师梯队,定期召开思政工作交流会或教学研讨会,吃透政策、准确掌握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提供精细化服务。三是建设学习职能部门的监督责任清单,对队伍建设中的理论学习、教研活动、课堂教学等情况进行监督跟踪,优化思政教师队伍。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每门课程,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学校以“仁”为核心,将“仁、义、理、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围绕基础思政课程,以“嵌入”“融入“深入”的手段,形成了单学科整合大单元构建、多学科整合主题学习、超学科整合项目号学习的实施方式。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课堂教学各环节“联动互洽”,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好教学设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案例教学、研讨教学、项目学习、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在培养目标上的同向同行、培养环节上的无缝衔接、培养模式上的有机统一。二是发择线上教学优势。建设微信、微课、微APP“三微”网络平合,整合互联网的优质资源,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通,实现线上线下多空间“共思政”、课内课外各时段“同育人”。三是重视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独创性地开展育西大讲堂、向日葵志愿服务、红色游学之旅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认识世界、勇于探索、锤炼意志。

  立体式学生评价。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对照《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定了“五人”教育基本要求及“五人”好少年评价标准。即:仁,做善良的人;义,做正直的人;礼,做谦恭的人;智,做智慧的人;信,做诚信的人。在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层次的教育要求,每个级段进行目标分解,形成“五人”好少年评价体系。学校建构立体式发展性评价体系,纵向评价遵循学段规律和年龄特点;横向评价遵循“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多元化教师评价。学校通过“自主+集中”“传授+解惑”“线上+线下”的多种形式为路径打造学习共同体。邀请各级各类专家,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通过多项课题的推进、多项课题的开发、理论书籍的阅读、全员培训、实施“青蓝结对”工程、开展专家教育讲座等措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活动。

  一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文化自信自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长为怀仁、讲义、遵礼、明智、守信的新时代好少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品德修养和爱国情怀装进头脑,融人思想,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校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推动教师从“学业导师”向“学业+人生导师”转变。学校坚持正确方向,突出思想铸魂,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组织教师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学习和培训;健全师德规范体系,明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划定职业行为底线,明确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方向、工作举措;坚持德法并举,不断健全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惩处工作长效机制,突出以德育德,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为了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学校开展了“永志不忘的国家记忆打卡红色地标,争做时代新人”的活动。少先队员深挖红色地域资源,在业余时间搜集资料,绘制了一幅“红色地图”,走访了扬州烈士陵园、江上青故居等红色地标。围绕大思政主题,学校举办了“红孩子唱红色主题歌”“红孩子演红故事”“红孩子诵红色诗”“红孩子穿红军服”“红孩子吃红军饭”“红孩子绘红军路”等“育西最美红孩子”一系列活动。“打卡红色地标,争做时代新人”“育西讲文明 树新风原创文明公益广告”“致敬最可爱的人”三大活动被广泛报道。“周之骧中队”被评为江苏省英雄中队。

  学校建立了体现大思政时代精神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五人”教育体系,用“天理良心,慈善爱人(仁)”“忠义家国,正直助人(义)”“谦和礼让,恭友敬人(礼)”“明辨是非,智慧识人(智)”“守约践诺,诚信立人(信)”,来定义新时代和符合学校特色的“仁义礼智信”。“五人”教育体系已经深度融入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可,在区域内有相当影响力和美誉度。

  学校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全国童心向党 爱创未来少儿主题教育活动获优秀集体奖”“新时代江苏省家教家风实践基地”“江苏省首批师德师风建设宣传先进单位”和扬州市“慈善文化进校园示范校”“优秀志愿团队”“扬州市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学校2个中队被评为省级“英雄中队”,20位学生被评为江苏省好少年,各级各类德育活动奖项200多项。

  学校充分利用中国家庭教育博物馆等场馆开展面向公众的大思政教育探索。《家校共育为核心的幸福教育生态建设》立项为2021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扬州市邗江区第一中学以《中小学生心理指导纲要》为指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心理咨询平台逐步规范,学校、家庭、社会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步完善。学校坚持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目标,培养人格健全、品质优良的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1.制定学校规划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之中,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每个学期或学年均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机构 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让所有班主任做兼职心理老师。

  3.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场所 学校设立团体辅导室、等设备设施,能满足学校学生的基本心理辅导的需要。

  1.重视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开展“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校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让师生们共同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去。

  2.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变化。针对不同的年级进行不同主题的心理讲座,例如:开学时进行入学适应性教育、生涯规划指导,学期中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情绪管理、生命教育,每年五月对高三学生进行高考考前心理辅导。

  3.关注特殊学生,开展个别咨询。一是关注由班主任发现的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二是关注由学生或科任教师发现的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学校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多关注这些极少数学生,采用积极引导,个别咨询,使这些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矫正,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密结合。通过大课间、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9游会。

  5.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障得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门机构和医疗部门。根据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中应主要采用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

  6.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通过坚持经常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校本研训活动,使任课教师达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在备课时,要着力挖掘“心育“的因素;在课堂上,适时渗透“心育“的内容;在方法上,积极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竭力帮助学生达成或接近”心育的目标。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体验成功感、喜悦感,不断增强学习欲望和学习信心。

  7.密切联系家长,搭建家校桥梁,建立家校共育的育人环境,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利用班级 QQ 群或家长微信群、学校微信公众号传递信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8.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不忘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选派老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定期为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

  9.学校心理咨询室设在图书馆三楼,设有团体辅导室,个体咨询室,沙盘室,宣泄室等功能室,长期对学生开放。每次咨询过后心理老师都会对学生的案例进行详尽的记录,有利于对案例的回顾,以及对学生的近况跟踪和对比。

  1.强化心辅委员队伍建设。每班设立一名心辅委员,每学年重新选举一次委员上岗前接受一定的培训,培训上岗,接下来每月培训一次,主要内容有:心辅委员向心理老师汇报本月的工作、本班学生本月的心理状况等;接受心理老师培训,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向班级学生传达学校心育工作内容以及宣传心育知识等,达到自助助人,自我提高。

  2.突出级段心辅课程建设。每个年级段都有不同的重点工作,如高一新生的适应性辅导、生涯规划指导、考试焦虑和升学辅导等,都是以心理课程为依托,以心理活动促学生健康成长的。上好每一节心理课,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在课程的依托下,各年级精彩纷呈的活动,是学生实践心育知识的主战场,是学生获得体验、感悟,并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如学生在相关的适应性课程基础上,开展以“心理游戏”、“心理知识”大赛为主的活动,共同促进学生的适应性能力提高;开展减压系列活动。

  3.完善学校心理测评系统,进一步加强师生发展指导中心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阵地进行辅助教育。

  4.完善问题筛查和提早介入工作工作制度。利用心理测验,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各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的观察等)以及家庭的状况等,对问题学生或很可能会产生问题的学生进行筛查,及时介入进行预防性辅导。